成果名称: | 高体鰤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发 |
登记日期: | 2023-12-27 |
完成单位: | 广东海洋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 |
完成人员: | 朱春华,黄洋,李广丽,石红娟,郝瑞娟,茹笑影,邓秋霞,胡琴 |
研究起止日期: | 2019-08-01至2022-12-31 |
主要应用行业: | 农、林、牧、渔业 |
高新技术领域: | 现代农业 |
评价单位: | 湛江湾实验室 |
评价日期: | 2023-07-04 |
成果简介: | 深远海养殖是绿色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国家“五位一体、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其工业化、智能化管理,可形成达数万亿的水产蛋白市场规模。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又名红甘鱼、杜氏鰤,在日本亦称为(kanpachi,勘八鱼),为鲹科鰤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及亚热带水域,也是我国南海珍贵鱼种之一。长期以来高体鰤野捕苗种是海南省苗种出口量最大的品种,占据所有出口苗种的90%以上,国际市场高度认可,是海洋水产养殖中一种新兴的、高价值的候选产品,也是适应于深远海养殖的理想对象。高体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优质蛋白、必须氨基酸和脂肪酸,不仅是优质食物,还是保健营养品。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高体鰤的需求量也稳步上升,在全球具有巨大的市场,供不应求。 目前国内高体鰤的繁殖和营养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胚胎发育、网箱养殖、病害防治等。在2000年前后,福建等地开展了关于高体鰤胚胎发育、繁殖、育苗等相关研究,但产卵量、孵化率、成活率等指标缺乏,规模化繁育技术仍未突破,人工繁育体系尚未构建。我省在2005年进行了高体鰤深水网箱及升降式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的研究,但未实现规模化养殖,尚未形成主导的、具有代表性的、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高体鰤繁养技术体系。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因为高体鰤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未能完全突破,没有规模化的苗种生产,各领域的研究缺乏研究材料和持续有效的试验体系支撑。因此,在系统阐明高体鰤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突破其规模化人工繁殖和种苗培育技术,阐明其生长调控机理,开发不同生长阶段人工饵料,建立健康高效养殖模式,对高体鰤的深远海养殖意义重大。 突破高体鰤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建立高体鰤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将有助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并成为水产养殖市场新的增长动力。本成果通过研究高体鰤性腺发育的基本规律,突破高体鰤人工繁殖技术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改变其严重依赖野捕苗种的困境,为深远海养殖提供稳定、优质、可控的人工苗种。并筛选到了一种利用血清外泌体中的miRNAs作为生物标志物检测高体鰤的性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初步了解了miRNAs与其性别相关靶基因在高体鰤性别分化和发育调控中的相互作用。实现苗种健康稳定生产和转运,为优质苗种的培育和稳定供应提供有力保障,为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提供充足的人工优质苗种,为发展高体鰤的深远海养殖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与支撑,具有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和十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