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3〕60号)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科技部令第13号),现将我校孙成波老师就读中山大学博士期间完成的工作参与申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4年1月3日至2014年1月7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推荐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期以书面形式送交科技处。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逾期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易丽平、肖春蓉,联系电话:13702478380、13726914297
科技处
二〇一四年一月三日
公 示 内 容
项目类型:技术进步类
项目名称:对虾白斑综合症生态防控技术
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完 成 人:何建国,李卓佳,孙成波,李色东,翁少萍,陈勇贵,李义军,谢达祥,余招龙,刘栋辉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农林牧渔中水产生物病毒害与控制领域。白斑综合症(WSS)为全球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是制约全球对虾养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对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危害尤为严重。 1993年至1997年间,我国 90%以上池塘养殖对虾发生 WSS,养殖对虾损失严重, 年直接经济损失达 30 亿元,产量由1992年 22万吨锐减至1994 年6.4万吨。WSS若不能有效控制,对虾养殖产业将不能维持和发展,发展 WSS有效防控技术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最主要需求。
项目组自1992年至今,在国家和地方;"863"课题、支撑计划、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一直开展对虾病毒病,尤其是WSS 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创了对虾WSS生态防控理论,创建了 WSS生态防控技术体系,有效控制了我国养殖对虾 WSS暴发流行,成为国际上有效防控对虾WSS的技术。
1.系统开展WSS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 WSS防控的二个关键点。一是 WSS在对虾个体中发生,与WSSV潜伏感染与水体理化因子和病原菌胁迫等直接相关;二是 WSS在对虾种群中流行,主要通过健康对虾摄食因 WSS 死亡对虾途径在对虾种群中进行传播。WSS 防控二个关键点的发现为对虾 WSS 生态防控理论和技术建立奠定基础。
2.建立了对虾病毒病环境调控防控理论与技术。建立了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数学模型和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急性感染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数学模型,提出通过调控养殖水体理化因子防控对虾 WSS的理论。揭示对虾调控抗菌肽的Toll和IMD信号途径及环境胁迫的细胞内质网应激非折叠蛋白反应(UPR)途径,阐明WSSV 的复制依赖Toll、IMD和UPR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在分子水平上证明我们提出的WSS环境调控防控理论。基于该理论,建立了具有防控WSS功能的对虾地膜和低盐度养殖模式。
3.建立对虾WSS生物防控理论与技术。基于WSS流行病学特征和生态学食物网原理,建立切断 WSS传播的生物防控理论和数学模型,创建6套有效的轻简化的对虾 WSS生物防控技术。 6套技术包括:(1)对虾WSS草鱼生物防控技术;(2)对虾WSS革胡子鲶生物防控技术;(3)对虾WSS草鱼和革胡子鲶联合生物防控技术;(4)对虾 WSS 美国红鱼生物防控技术;(5)日本囊对虾 WSS 石斑鱼生物防控技术;(6)对虾WSS军草鱼生物防控技术。
对虾WSS生态防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虾低盐度和地膜养殖模式,1999年至2012年在广东、海南、广西累计使用270万亩养殖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累计产量 150万吨,新增产值353亿元。对虾 WSS 生物防控养殖模式 2010年至2012 累计推广50万亩,新增产值50亿元,示范区统计,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每亩平均600kg,非示范区每亩约200kg,单位面积对虾养殖产量提高3倍以上。
发表论文107篇,其中 SCI 收录32篇,获国家授权专利5件。2013年 8月3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在对虾WSS防控理论和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