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对虾养殖环境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以凡纳滨对虾为有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虾-鱼-贝-藻区域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了养殖系统内放养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生态位,鱼类、贝类和藻类对对虾养殖废弃物利用效率,确定了适宜放养比例;该养殖模式饲料利用率显著提高,投入与产出比显著降低;实现了虾池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与生物调控及养殖期间用水的零排放,具有防病性、环保性、高效性等优点。研究了凡纳滨对虾生长与盐度、温度等环境因子关系,在国内率先建立“凡纳滨对虾淡化养殖模式”。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阐明高位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率,凡纳滨对虾在10 d左右食性发生转变,14 d开始摄食人工饲料,35 d浮游动物和人工饲料贡献率各占50%,随后人工饲料贡献率逐渐增大,45 d达到78.1%,收获时达到97.3%。确定凡纳滨对虾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42.4%~44.1%、能量蛋白比为33.0kJ/g,广泛应用于凡纳滨对虾饲料生产。确定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容量为157万尾/公项、能量转化效率为11.9%。成果实施实现“虾-鱼-贝-藻区域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推广面积470公顷;“凡纳滨对虾淡化养殖模式”推广面积6000公顷;凡纳滨对虾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标准开发生产对虾饲料20万余吨。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1)、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2012)、湛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